語言本身是個框架,設計師的表達能力因此而被禁錮。 作業系統也是框架,操作者只能在其中游走,駭客是邊緣人。

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

Blender的操作界面

  這是Blender啟動後的預設視窗佈置模樣,是不是很特別呢?下面的樞鈕視窗(Buttons window)調整控制盤大一點,這是一個重要的視窗介面,具有獨特風格...
    開始運作Blender
 一旦開始進入了Blender的畫面,要面對的第一件事就是操作介面,一般熟悉M$windows操作的使用者,一定很不習慣這個畫面。因為是跨平台的關係,所以介面不受M$windows牽制,而有了這樣獨特的視窗介面,不管要在Linux、FreeBSD或是Solaris的系統上使用,都會有一致的視窗介面。動畫軟體不乏商業版本,但在自由軟體的世界也有好幾個(如Geist3D、OpenFX,建模的更多了),最出名的非Blender莫屬。
  除了視窗介面的學習與熟悉,當然也要有幾項基礎才能作好動畫的,例如:美工的底子、3D建模的本領、拍電影的想像力、說故事能力...,似乎用了3D動畫,在這虛擬的世界有了隨意揮灑的空間,但是門檻也是不小的,一般是有團隊的力量運作才能做得漂亮出色的。在這裡不作太多的詳細說明,只把視窗使用的大略概括作展示,以便使用的時候比較容易找到功能的對應位置。以後看一些練習或使用的文件,這是有助於進入狀況。
  操作電腦的基本手勢,一手在鍵盤一手握滑鼠,如果對快捷鍵(Hotkeys)很熟也可以完全用鍵盤操作的,像是快速切換視角,螢幕選單...都可以用鍵盤操作。
  當第一次啟用Blender,看到了那些功能視窗,有三個部份:最上面是資訊視窗(User Preferences),重點是可以見到版本還有一些目前場景的狀態,接下來是3D視窗(3D Window),透過3D視窗才能看到及修建Blender的3D世界內的物件,有一個粉紅色的立方體在當中,為什麼是粉紅色的呢,因為是被選取的物件,在右下角黑色的錐形物體是鏡頭,還有個圈狀物是燈光,灰色的背景有網格線,用來校對位置,十字加上紅白纏繞的圓圈是3D游標,可以放在3D的任意位置上,用來決定新物件被放置的位置,也可當成旋轉或縮放的中心。最下面的視窗是樞鈕視窗(Buttons Window),用來編輯設定值,像是場景的設定,材質,燈光,動作的設定,圖彩的設定,都是在從這裡來操作的。
  視窗表頭(window header),是每個視窗都會有的,在3D視窗是被安排在底下,視窗表頭可以變換位置的,在上面按右鍵就有一個彈出式切換的選單可用,每個視窗表頭最左邊的樞鈕會有不同的顯示,這是決定視窗是切換成何種功能視窗的重要開關,一般都稱呼是圖示列樞鈕(Icon Slider button)。假如用左鍵點選,會出現一排圖示及視窗的種類名稱,那麼多只好隨後再說明了。樞鈕視窗上的樞扭可以切換樞鈕視窗中的呈現內容,有點像是圖示列樞鈕的切換作用。

  Blender的操作介面,可以包含多個視窗,每個視窗可以展現不同的形式,而有不同的表頭功能列,在表頭功能列的第一個選擇開闢可變更視窗的形式。新增或刪除視窗,請在視窗的邊線上按一下滑鼠右鍵。抓著視窗邊線可以改變視窗的大小。拉下頂端的視窗或由開啟 "User Preferences"視窗可以設定系統環境。將目前的視窗擺設,定為啟動的預設值,請按 Ctrl-U 即可,這會取代之前的預設值。
  視窗表頭提供工具列與運作行為,快捷鍵與運作行為會依滑鼠游標所在位置而有不同的作用。

Buttons window
樞鈕視窗是決定物件特性的關鍵功能視窗,也是初學者容易混淆的介面。
在樞鈕視窗的表頭列上可以點選樞鈕圖示,這些樞鈕同組出現,某些樞鈕也會有次樞鈕,會在右方出現。
利用Shift-滑鼠滾輪 可以滑動控制盤,縮放控制盤用Ctrl-滑鼠滾輪,按RMB設定控制盤的對齊方式。Home鍵可以將控制盤自動調整。

悠遊於3D視景
滑鼠中鍵(MMB)用於旋轉3D視景
Shift-MMB 用於平移視景
滑鼠滾輪或Ctrl-MMB 用於縮放視景
如果沒有滑鼠中鍵,那麼可以用Alt-LMB代替
用數字鍵盤也一樣可以在3D視窗中悠遊:
7、1、3 設定視景在上視、前視、右視
Ctrl-7、Ctrl-1、Ctrl-3 設定視景在底視、後視、左視
8、2 將視景上下旋轉
Ctrl-8、Ctrl-2 將視景上下平移
4、6 將視景左右旋轉
Ctrl-4、Ctrl-6 將視景左右平移
5 切換正視與透視
這些控制都在3D視窗表頭列View選單

3D物件
啟動時就已產生一個立方體、一盞燈、一個鏡頭。用滑鼠右鍵(RMB)選取,用Shift-RMB複選,用LMB點選3D軸飾(Widget)移動物件,軸飾也可以從3D視窗的表頭列圖示切換成旋轉或比例的功能模式。用快捷鍵也行的。
每一個物件有一個中心點,可以在物件模式下用樞鈕視窗的編輯樞鈕的網格控制盤去操控(Buttons window/Editing/Mesh)。
3D游標位置由LMB點擊定位,可以當成基準點,畫面上以紅白交錯的圓加一個十字表示。
按一下空白鍵可以新增物件,在Add的選單就是了。
物件可以被複製,只需要按下Shift-D,關聯式複製按下Alt-D。
螢幕上可見到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形狀顏色,舉例說明:
[Object Center] 物件中心點
[3D Cursor] 3D游標
[Lamp] 燈
[Mesh] 網格
[Curve] 曲線
[Camera] 鏡頭
[Armature/Bone] 骨架/骨頭
[Empty] 空物件 等等

在Blender的操作中,一定要明暸作業模式不同有不同的操作環境。
在修改物件的位置及修改造型、特性等在不同模式下是不一樣而且是分開來作業。所以千萬要記住修改物件時要確定是在何種模式下,請在3D視窗表頭列上多瞄一眼吧。在物件模式(Object Mode)下,才可以選擇不同的物件,在編輯模式(Edit Mode)下,只能塑造被選擇的物件,而且一次修改一個,假如要選擇或修改其他物件,必須離開編輯模式回到物件模式,用Tab鍵可以很方便的循環切換編輯模式與物件模式。

網格物件造型
塑造一個網格物件需要在編輯模式下進行,在編輯模式下可以選擇下列三種項目:端點、邊線、面,要切換這三個選擇項目按Ctrl-Tab,或使用3D視窗表頭列上的樞鈕。一旦選擇了不同的元素就可以進行編輯作業:
拖拉(G)、旋轉(R)、縮放(S);延伸(E);切割(K);刪除(X 或 Delete鍵);
也提供工具選單,如按W揵及Ctrl-E;沿線細切割按Ctrl-R;分裂(P);複製(Shift-D)
注意如果在編輯模式在複製,就算是看起來像是兩個,結果還在同一個物件中,所以在編輯模式下,不管怎麼修改物件中的幾何元素,都只會是單一物件,真的要複製成不同物件就要在物件模式下進行。

圖層 Layers
這是一個使用簡單,直覺化的概念,用來展示、隱藏或是集合不同物件。每個物件都可以屬於一個或多個圖層,先選擇物件按 M鍵變換圖層。用3D視窗表頭列上的圖層樞鈕,切換要顯示的圖層,要顯示多個圖層,用Shift-LMB複選圖層樞鈕。